“三农”发展铸辉煌 乡村振兴绘新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时间:2019-08-30 信息来源:农村处 浏览量:?

 

三农发展铸辉煌 乡村振兴绘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北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从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正在燕赵大地徐徐铺开,河北正以崭新姿态昂首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

 

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07.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80.0倍,年均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7.7%,林业产值年均增长10.1%,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0.6%,渔业产值年均增长10.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21.7亿元,增长138.8倍,年均增长7.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比重不断上升,林业、渔业基本保持稳定,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1949-2018年,全省农业产值占比下降34.9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上升23.1个百分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林业、渔业产值稳定在3%左右。经过70年的发展和调整,实现了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河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变化趋势

 

 

  注:从2003年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河北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产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蔬、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林牧渔业繁荣发展。

 

(一)种植业全面发展,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18年,全省农业产值达到3085.9亿元,比1949年增长169.7倍,年均增长7.7%;比1978年增长47.2倍,年均增长10.2%。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供给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安全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河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只有469.5万吨,广大农民长期处于温饱不足的境地。1978年开始,全省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1687.9万吨,到1988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开展高产创建,加快优良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700.9万吨,居全国第5位,比1949年增长6.9倍,年均增长3.0%。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单产由1949年的43.2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377.3公斤/亩,单产增长7.7倍,年均增长3.2%。其中,小麦单产从1949年的36.5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410.3公斤/亩,玉米单产从1949年的46.0公斤/亩提高到2018376.4公斤/亩,分别增长10.2倍和7.2倍,年均增长3.6%3.1%。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供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1949-2018年)

 

 

——经济作物生产深入调整优化。2018年,全省棉花产量23.9万吨,比1949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2%;棉花播种面积210.4千公顷,比1949年减少0.7倍,年均减少1.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脂的需求快速增加,油料作物生产迅速发展。2018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121.4万吨,比1949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2.2%;比1978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4.1%

 

——蔬菜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70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全省蔬菜生产快速增长。2018年,蔬菜产量5154.5万吨,比1975年增长8.8倍,年均增长5.5%;蔬菜面积787.6千公顷,比197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1%。蔬菜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设施蔬菜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对丰富居民“菜篮子”、实现常年稳定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89.9千公顷,产量1231.1万吨。

 

(二)林果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8年,全省林业产值达186.6亿元,比1949年增长745.6倍,年均增长10.1%;比1978年增长77.1倍,年均增长11.5%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70年来,全省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1962年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使沙漠变成绿洲,荒野变成林海,112万亩林地面积的塞罕坝林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2018年,全省人工造林面积359.0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16.0倍,年均增长4.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战略定位,全省突出抓好张家口冬奥会赛区及全域绿化,高质量打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深入推进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攻坚,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2016年以来,每年完成造林绿化保持在500万亩以上。2018年底,全省森林面积6412千公顷,森林覆盖率34%,森林蓄积量1.64亿立方米。

 

——园林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取得重大进展,果品规模不断壮大,档次提升。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承德国光苹果等水果和京东板栗等食用坚果驰名中外。2018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达到957.0万吨,比1949年增长41.0倍,年均增长5.6%;比1978年增长11.0倍,年均增长6.4%。食用坚果产量达到56.2万吨,比1949年增长45.8倍,年均增长5.7%;比1978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6.6%

 

(三)畜禽产品快速增长,肉蛋奶供应日益丰富

 

201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1813.8亿元,比1949年增长1029.6倍,年均增长10.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从以农户散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满足了城乡居民肉蛋奶需求。1978年到201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增长203.5倍,年均增长14.2%。畜禽产品逐渐丰富。2018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373.3万吨,比1978年增长8.0倍,年均增长5.6%;禽蛋产量378.0万吨,比1985年增长10.3倍;牛奶产量384.8万吨,比1978年增长210.4倍。

 

(四)渔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捕捞养殖协调发展

 

2018年,全省渔业产值达207.5亿元,比1949年增长942.1倍,年均增长10.4%;比1978年增长369.5倍,年均增长15.9%70年来,全省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水产品产量(含远洋捕捞)109.6万吨,比1949年增长20.8倍,年均增长4.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渔业生产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由“捕捞为主”向“捕捞养殖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养殖品种也日趋多样化,特色养殖迅速发展。2018年,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部水产品产量比重从1978年的4.8%上升到2018年的70.8%,提高66.0个百分点。远洋捕捞产量6.5万吨,比2015年增长15.4倍。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物美价廉,成为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

 

三、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牢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财政支农投入稳步增长。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支出,加快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五”时期,全省农业(包括水利业)基本建设投资仅有2.3亿元。2018年,拨付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130.3亿元,仅此一项支出就相当于“一五”时期总投资的56.7倍。同时,争取中央支农专项资金267.5亿元,确保全省支农投资力度不减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7706.2万千瓦,比1975年增加6937.1万千瓦,年均增长5.5%1952年,全省仅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2018年达到28.0万台,增长8234.8倍,年均增长14.6%。机耕面积从1952年的2.1千公顷提高到5022.4千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763.4千公顷和5825.0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比1975年分别提高78.670.2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6%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到达4483.6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2018年,全省有30万亩以上灌区21个,比1985年增加15个。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河北农田水利建设转向以节水利用为主,2018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3583.5千公顷,比199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8%。其中,喷灌面积达到251.3千公顷,比1995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7.5%

 

——农业科技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前,河北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情况仍比较普遍。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科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冀麦418、衡观35节水绿色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适机采棉花、“四光”葡萄、高产早熟板栗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成功研发,果品保鲜、日光温室大棚、生物防治、生物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型肥料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2018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5家,居全国第4位;国家级星创天地88家,居全国第5位;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669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更加明显。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调整,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的一体化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调整步伐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林牧渔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规模壮大、档次提升,2018年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1%

 

一是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粮调经扩饲”工作思路,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积极发展蔬菜、食用菌、瓜果、中草药、花卉等高效农作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5.5%14.5%调整为2018年的79.8%20.2%2018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面积298万亩,新增“双高”大豆26.2万亩,发展高油酸花生20万亩。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由1986年的13.6%上升到2018年的30.9%

 

二是林业内部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全省不断调整林业生产方式和结构,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占林业产值比重从1986年的59.8%上升到2018年的81.8%,上升22.0个百分点;木材采运比重从1986年的11.2%下降到20182.4%,下降8.8个百分点。

 

三是畜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88.8%下降到201861.3%,下降27.5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2.2%4.3%3.7%上升到2018年的12.1%6.5%19.1%,分别提高9.92.215.4个百分点。禽蛋、牛奶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占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幅上升。

 

四是水产品生产方式和产品品种不断调整。渔业生产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转变,在水产品养殖面积中,海水养殖占比从1978年的10.7%上升到2018年的73.3%,提高62.6个百分点;淡水养殖则从1978年的89.3%下降到2018年的26.7%。同时,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鱼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2.5%下降到2018年的38.9%,下降13.6个百分点;虾蟹类产量占水产品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26.4%下降到2018年的9.8%,下降16.6个百分点;贝类及其他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农产品品质结构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质开发,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高端、绿色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229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449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证产品数量达到1385个。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县域为单元,以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初见成效,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品牌农产品达到6.5万个。

 

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前,河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新型经营活动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2018年,全省注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1.7万家、3.4万家。35家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300强,占参评总数的11.7%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农业生产实现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转变。2018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737.4亿元,比1998年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2.9%。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9%,比1998年提高37.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2018年全省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2552个,比1998年增加1970个;实现营业收入3885.3亿元,比1998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14.9%。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1909.8万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比1998年增长8.3倍,年均增长11.8%。积极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152家。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前,河北设施农业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从中小型冷棚到高端温室大棚,从设施蔬菜到设施水果,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主要蔬菜的全年供给和水果的错季供应,在应对不利气候、发展特色种植、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六、农民生活取得巨大进步,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突出,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1954年,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仅为62.7元,2018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1元,比1954年增长222.9倍,年均增长8.8%;比1978年增长122.0倍,年均增长12.8%。逐渐形成工资性收入为稳定器,经营及转移性收入为助推器,财产性收入为加速器的新格局,增收基础更加稳固。

 

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2013年以前农村居民为人均纯收入,2013年以后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83元,比1954年增长199.2倍,年均增长8.6%201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4%,比1949年下降42.3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39.9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河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河北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对深度贫困县贫困村扶持力度,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1%,较2013年下降5.4个百分点;减少贫困人口64.8万人;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2016年的138.4万人减少至21.4万人,减少117.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1.7万人,4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四季有景、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河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94.1%的村通宽带互联网;68.8%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处理,比2006年提高50.7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财政投入资金19.36亿元,采用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方式,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难点任务,支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北农业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农村实现贫穷落后到环境优美的转变,农民生活实现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转变,农林牧渔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更加富足,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幸福。展望未来,河北农业和农村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辉煌的明天。

 

 


版权所有@主办单位:河北省统计局 地址:石家庄合作路312号
政务公开电话:0311-87044013 (传真)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建设电话:(0311)8704815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6 冀公安网备13010502001715号
备案编号:冀ICP备 06024562号